close
很高興在課堂時間,能與張曉風女士共聚一堂,傾聽幻想中,所謂「名家」是如何將「質木無文」的文字符號,幻化成時而具象、時而抽象的天光、雲影。此次演講,張女士雖然沒有使用時下新奇的電子玩具以增色(很可惜,不像白先永先生的演講一樣,張女士此行甚少聲光影像、powerpoin等"時髦玩具"t),卻仍給予學生不少創作上面的體味,是此為文記之。
不同的語感靈魂
張女士戲稱自己是「一代半的外省人」,說明大陸、香港、台灣等不同地區,所產生同種而異聞的語感及文化體驗。一個身為江蘇的台灣人,從代表故土、故鄉最深沈懷念的母語嚅噥[1]、市井言談[2]、乃至香港的客居隨筆,張女士的作品,成為斯土、斯人的點點滴滴,不管是筆調高雅的「曉風」,或化成疾俗剴切的「可叵」,張女士將多元的民族記憶,鎔鑄在一種單一語言、多種情懷的文字相中,成為一本又一本的文學小品。我還記得,前些日子,張曉風女士也為「大紅軍隊排排坐」[3]一事為文(還讓教荀子一書的老師,在課堂上評點、共賞XD),細細讀來,哀而不怨,憂而不傷、不慍不火,是此文也,亦此人也。
張女士戲稱自己是「一代半的外省人」,說明大陸、香港、台灣等不同地區,所產生同種而異聞的語感及文化體驗。一個身為江蘇的台灣人,從代表故土、故鄉最深沈懷念的母語嚅噥[1]、市井言談[2]、乃至香港的客居隨筆,張女士的作品,成為斯土、斯人的點點滴滴,不管是筆調高雅的「曉風」,或化成疾俗剴切的「可叵」,張女士將多元的民族記憶,鎔鑄在一種單一語言、多種情懷的文字相中,成為一本又一本的文學小品。我還記得,前些日子,張曉風女士也為「大紅軍隊排排坐」[3]一事為文(還讓教荀子一書的老師,在課堂上評點、共賞XD),細細讀來,哀而不怨,憂而不傷、不慍不火,是此文也,亦此人也。
多文化的文本經驗
除了多語感的體驗、衝擊,今古文的交融,張女士亦提到,西方文學的洗禮,因為聖經、莎翁的功課,他比專業的翻譯更敏感(所以call back的謙遜,只有他聞出)、比學者更廣闊(除了希臘神話、聖經、甚有金剛經、本因經、百喻經),那些兀兀以窮年、白髮守章句的「大師」更豐富。因此,她的文筆雖然偏向含蓄的,但仍可以引你,去嚐嚐佛經智慧,雖然天使沒有「顯靈」在演講會場中,我人仍然可以面對面地聊英雄、話神祇、語聖經。讓我不得不佩服,一個推崇古文、沈浸今文、學通中西、觸及雅俗的張女士,也是可以這麼不「古板」,同時讓我先前「崇古文者,足仍纏、辮未剪、真腐儒也」的偏見,一掃而空~
曾聽一篇ETS的研究,它是這麼說得:「學習多國語言,不但延展視野,更有潛移人格的跡象」,反觀張女士的通與達,真的!
細膩的觀察
不論是多語感的衝擊、眾文本的洗練,張女士也提到,作品的誕生,在於誠如赤子的「好奇心」,因為好奇、所以觀想,因為觀想,所以有得,因為有得,所以為文。他特別拿出一張「中箭的雁」(簡報),談到某種「心碎的勝利」,他也由珠寶,串喘起眼淚、乃至李白、三都賦,這一切的連結,你可以說是歲月的累積,也可以當文本的潛移,但沒有那一顆纖細、敏感且好奇的本心,相霧何能噀人?香橙何以鮮明?盡在他所謂「好奇心」中,闡明~
因此,這場演講,雖然她沒有課堂老師的”Power”,卻依然能讓人品味到她要傳遞給人們的”Point”,即在~清風明月、雅俗古今中,尋得一絲絲感動,與作者、天地、事事~好奇而交心!
[1] 此為曉風女士所謂「女性世界的史詩」,一指母親的口述,為其寫作的來源(故稱母語),二則是對故國的記憶,及母親的追思。
[2] 閩南語的交談經驗(From市場攤商、鄰居),張女士常提到的這些鄉土、人情味所表現出特別憨厚而直率的語言,對此他深感的懷念
[3] 紅.衫.軍~這....不需要多說吧XD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